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歐洲教會【性侵問題】來自誰,或者什么?


(副標題:個人名義,聲援教宗本篤十六世)

文:銀色地平線

歐洲教會的爆發性性侵問題,給這幾十年來,教會內自認為是相比傳統時代,倫理更加成熟的時代精神送來當頭一棒!我們的這個時代,認為自己更具有愛,更深入了解人性和婚姻家庭,更加注重教會的凈化和革新,然而事實卻呈現出相反的效果。

可嘆!在這一系列事件以后,教會內的某些體制與網絡平臺,不止沒有思考時代本身,以及教會內世俗化的人文觀念招致的罪惡問題,反而是急于為這個時代尋找轉嫁災禍,用來歸咎的替罪羊。他們沒有認真反省媒體上那些冠以愛和包容,凈化的概念和定義,在缺乏傳統神學生活延伸的破碎信息和宣傳中,早已淪為與事實脫離關系的意識形態。他們意圖把歐洲,乃至世界各處教會的性侵問題的爆發歸咎于教宗本篤十六世。他們捏造事實,稱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任期內明知教會內的性侵情況,卻未予作為,掩蓋了真相。

為此,本人以個人名義在此勸告他們,無論是由于憎恨教會里自己難以企及的傳統神學,不愿接受現代文明在信仰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失敗,于是意圖構陷代表傳統神學信念的教宗本篤十六世,還是意圖找到替罪羊之后,假意安撫教會內對現狀充滿困惑的心靈,請適可而止吧!罪責不容被轉嫁,陰謀絕不會得逞!18世紀以來,這個按照人性訴求建立,以科學和經濟為途徑的時代——現代文明,將為它拋棄基督信仰以后的貪婪和縱欲付出代價;就像巴貝耳或者龐貝的文明一樣!如果,有誰認為那是屬于自己的榮耀時代,那么我要說,很不幸,在世的日子,你們將會目睹它的消散,凋零,直道成為你們的廢土夢魘!就像毫無能力建立自己的本體論與認識論的人文主義哲學,早已在黑格爾平庸的流動法則中定格為在原地游蕩的僵死鐘擺!

醒醒吧,醒醒!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今天的性侵危機爆發之前,正在積極的面對和解決著歐洲、美國和世界各處教會的性教育問題和生活危機!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任期內,禁止了涉嫌性侵(后被判定)的重量級領袖,麥卡里克樞機在教會體制內的主要工作事務!然而請問,【在2013年后,他又被誰啟用了】?以至于他被啟用之后,至少在2013年,2017年2次來“巴比倫”會見某局里的大佬?有些人解釋說,那是他自己的自由行為;不代表教會。國際宗教事務常識:在今天,一名樞機主教去多數國家或許可以是自由行,唯獨來“巴比倫”不可能是自由行!如果沒有外交級別的委以重任和交涉,根本不可能!最終,麥卡里克樞機的性侵事實是在川普總統的時代,美國天主教會為此多次集會祈禱以后,并且對于某些體制的緘默表示憤慨的督促之下,一直到2018年,才再次被揭露的(我并沒有說川普總統與此揭露有直接關系,只是說那是他的時代),對吧?這說明,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任期內對麥卡里克樞機的判斷,精準無誤!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9年寫長文,揭露歐洲各處天主教神學院的普遍性教育危機,以及在婚姻倫理和性道德上的坍塌!然而,這篇文章卻沒有被在教會內堪稱“無冕之王”的梵蒂岡新聞網轉載;只被轉發了零散的幾條相關評論!為什么不轉載原文呢?害怕面對什么呢?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寫的通諭,《真理中實踐愛德》導言的第3號里警告教會,沒有真理為基礎的「愛」是盲目的信仰。他指出,拋棄真理,使「愛」淪為情感主義,被情緒和一時的見解所支配,成為一個被歪曲和濫用的字眼,以至于可以用來表達愛德的反面!并且,他在那里的第1章19號說明,以「愛」之名的虛假普世信念——全球主義,為著眼于本性訴求的科學和經濟利益服務,它拉近了人類的關系,然而并沒有使人實際成為(基督內的)兄弟。

正是許多拒絕認真看待教宗本篤十六世警告的人,不止沒有積極揭露和阻止教會內的性侵危機,沒有對于充滿倫理危機和世俗化的時代作出積極的反思,反而是在繼續鼓吹現代文明的美好,鼓吹人性的光輝,鼓噪那些被媒體前的歡呼和掌聲擁戴,卻毫無事效意義的博愛觀念。他們才是企圖掩蓋真相的人!

教會內的性侵問題究竟來自誰,或者是什么呢?性侵問題,正是源于這個時代本身的問題!正是我們的神學建設,我們的禮儀生活拋棄了特利騰時期被置于大公會議席上的那個叫做多瑪斯主義的傳統神學信念和禮儀生活以后,一意孤行擁抱世俗,擁抱著眼于本性訴求,毫無超性永恒視野的普世價值和時代主義,才導致了教會內的各種倫理危機正在愈發嚴重的蔓延開來!在今天,國際馳名的常春藤名校,也包括歐洲的知名學府,會告訴你,人可以自我判定性別,無關乎他實際上是男是女。在他們看來,有必要的話,男人可以出現在女衛生間和女性專用公共場所,只要他覺得自己在心理上是女人。這些大學在過去,有許多都有教會銜接的痕跡,可恥的是他們用基督信仰文化的財富來美化被人類感官欲望支配的各種時代精神,美化人類扭曲的性別觀念,他們一直都在為性犯罪創造倫理溫床。

在歐洲,僅僅法國教會,在上世紀至今的幾十年,就發生了21萬宗性侵兒童的案件;我在這里不討論案件究竟是21萬,還是2點1萬宗好吧?質疑消息的人,請自己去詢問媒體前的“跪族”;既然法國教會有領導集體的高調下跪了,總得有針對的原因,那總不能是行為藝術,對吧?然后,對于法國奧帕蒂大主教涉嫌侵犯騷擾女秘書的事件,2021年12月8日,有人竟然對媒體指出,「對女秘書輕浮和按摩,那不是最嚴重的罪」,反而把揭露奧帕蒂大主教的人視為傳播「閑言碎語」的人,而且發言被刊登在梵蒂岡新聞網(公眾號:圣座消息)官方網站里;具體詳情,請自行查閱。德國慕尼黑那位著名的時代主義和自由思想領軍人物,Marx樞機在提交辭呈時,感嘆自己要為幾十年來教會內的性侵問題感到難過;不過后來他的辭呈未獲準,他也沒再提起自己的難過。那么德國有多少宗案件呢?他肯定知道。那么歷史上與法國、德國并稱為歐洲三巨頭的英國,有多少案件呢?在17世紀初,貪婪的演說家,英王詹姆斯一世從誓反教手里購買了他們從天主教會里偷來的圣經編譯權時,他已經知道并且樂見后面英國將要發生的墮落;所以,在18世紀初,英國已經成了著名的國際暗黑組織共濟會的大本營。

請問,這幾十年,是什么(填空題)改革的“偉大”時代呢?這幾十年來的成果是什么呢?相比中世紀,歐洲和世界范圍內的基督信仰,是更完善了,還是趨于失落了呢?相反基督信仰的道理,又是更多了?還是更少了呢?婚姻和家庭生活是否更完整了?離婚的,性犯罪的是更少了嗎?作為教會內一份子,我當然毫無保留的接受那改革的根源(懂的都懂):4憲章,9法令,3宣言,以及告世界書的所有文本。教會的傳統從起初到末后都是至圣,至一的,我無意質疑其中任何一次大公會議的指導思想。

但是,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運用這些文本的呢?以何為目的?卻是我的質疑。這個時代究竟是想籍著那套堪稱“20世紀偉大教理”的教會文獻,建立以基督信仰為唯一的人類對話橋梁的大公精神呢?還正在是貶低天主的創造和救贖對于人性和永生的絕對意義,企圖也把這原屬于基督信仰的意義,以一種共享的方式放置在其它宗教中呢?隨之而來的,是否也正在按照其它宗教和人文觀念來泛濫的理解「愛」與「性」呢?特別是,是否正在為同性戀那種變態之愛的行為尋找倫理空間呢,為那在索多瑪招致懲罰和毀滅的性倫理尋找可恥的尊嚴?以至于,最后產生了一個被人性支配,而不是被信德實現的虛假大公精神?

這個現代文明的時代,為了自己的人文觀念理想,綁架神學哲學的元素為被原罪污損不思悔改的人性和世俗價值服務。在招致無以挽回的后果之后,又想為這“偉大”時代的墮落尋找替罪羊嗎?想讓教宗本篤十六世為這時代的教會里一些人拋棄超性的傳統神學和倫理建設招致的后果承擔責任嗎?知道什么是罄竹難書嗎?

正如前文所例舉,在真理和道德方面,教宗本篤十六世始終是具有正義和犧牲(為何犧牲?你會知道的)精神的偉大教父和先知!擁護中世紀教會傳統的他,不止不會在這時代的面前蒙羞,反而將見證到這時代的徹底失敗,以及基督真理和正義的回歸!因為這個時代,需要給他充滿犧牲精神的偉大的辭職一個交代!

正義和道德,在教會內永遠屬于基督真理的傳統,屬于中世紀隱修精神和士林學派,屬于認真傳承這精神的特利騰大公會議的時代,在社會層面永遠屬于基督主義的旗幟!絕對不會依靠在這個時代混淆真理與不法,與異教徒結盟建立情誼獲得,不會依靠跟著全球主義和聯合國一起,按照經濟利益的共同原則來噪種族問題,移民問題,環境問題來獲得!呵呵,這個時代,注重移民。請問,真正需要移民的人能有絲毫機會嗎?那些遭受綁架,遭受無以附加苦難的邊緣人群,可能像聯合國鼓噪的某族裔群體那樣,一邊搶劫,一邊踐踏著婚姻和性,將其視為生產工具,用生下的孩子作為享受福利交換利益的貨幣,然后開著大篷車浩浩蕩蕩去移民嗎?全球主義旗下,支持全球大重置的各國主流政客有那般濃厚的「愛意」來接納移民嗎?給他們發福利嗎?醒醒吧!【異教徒移民泛濫,背后的原因正是從家庭、社區開始,各國主流政客企圖從文化上沖淡和消除基督信仰,為科學和利益崇拜的全球大重置開辟的途徑】!異教徒移民不止賣孩子,他們的生育率是多少?比基督信仰文化建立的當地居民的生育率高多少?那么,不用多久,整個國家觀念,都將被他們貪婪、腐敗的文化篡改!

這個時代的教會和社會,需要的已經不是安慰者了,而是需要苦藥湯了!人類,醒醒吧!是時候,從18世紀以來,現代文明浮華的科學和經濟的迷幻劑中清醒了!

——一名天主教會內的多瑪斯主義者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透過聖三像默想天主聖三

文:銀色地平線

天主聖三的奧跡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中心;天主整個救恩工程的最終目的,就是所有蒙恩得救的人都能進入天主聖三的圓滿榮福中(1)。

教理指出,天主聖三是信德的奧跡,是「隱藏于天主內的奧秘,除非由天主啟示,是不能被人認識的」(2)。即是說,人絕對不能從理智,憑借自己的能力認識天主聖三;但是卻可以憑借啟示和信德,這天主所灌輸的超性能力認識。雖然這樣的認識由于理智的局限,也不意味著完全的認識。從5世紀開始,教會有一個普遍傳講的小故事,一位天使借著小孩的形象顯示給聖奧斯定,小孩試圖把大海舀進海邊的淺坑,以此提醒聖奧斯定在認知天主聖三的方面,接受理智的局限。這個故事是在說明人無法認識到天主聖三的全部;但是,它絕不是要求人在任何程度上都不要試圖去認識。

在今天,當人在教會內察覺到天主是愛,就是覺察到了天主的工作,就是對于天主聖三的初步認識,因為是「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迦4:6 );如同天主在舊約的過程中,在其他的工程和啟示里留下了祂是聖三的痕跡(3)。


聖三像中的聖經元素

為了配合人對于天主聖三的認識,在教會歷史中出現了不少描繪天主聖三的藝術畫作,其中就有俄國畫家"安德烈魯布廖夫"的天主聖三像。我認為這聖像比較典型,因為它取材自聖經創世紀18章,天主派遣祂的天使顯示給亞巴郎的場景;聖經說,亞巴郎「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面。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創18:2)。聖奧斯定在《天主之城》的16卷29章當中明確提及這一場景,他說,「在瑪默勒橡樹附近,三個天使顯示給亞巴郎」;正如這聖像突出描繪的3位天使以有翼的人的身體顯示出來。

3位天使身上都有藍色裝束,頭部都有光圈,象征天主的永恒至聖的天主性。其他聖像中的聖人們或者天使頭上的光圈則是象征著受造物分有或者分享天主的天主性,即:象征他們是「有分于天主性體的」(伯后1:4);聖經針對聖人們的刻苦說,「是為得到不朽壞的花冠」(格前9:25)。在三位天使當中,位居畫面左邊者代表天主聖三的聖父,畫面居中者代表第二位聖子耶穌,祂坐在聖父的右邊,畫面居右者則是代表第三位聖神;聖經指著耶穌說,「祂被舉揚到天主的右邊,由父領受了所恩許的聖神」(宗2:33)。聖像中的天主聖三環繞形似祭臺的桌子共同商議:天主聖父派遣聖子耶穌救贖人類,并且籍著聖子派遣聖神來聖化屬于祂的人。對此,聖經記載,「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于女人」(迦4:4);天主由于愛,「按照自己旨意的決定,預定了我們籍著耶穌基督獲得義子的名分」(弗1:5);并且聖子耶穌指著聖神對我們說,「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若14:26)。天主聖三手中的手杖,使人聯想到聖經里天主對選民說的話,「我要使你們在我的杖下經過,引你們受盟約的束縛」(則20:37);以及默示錄指著聖子耶穌說,「祂就是那要以鐵杖牧放萬民的」(默12:5)。

在3位天使所代表的天主聖三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天主聖三背后的遠處有一些物體作為象征;更加豐富的拓展了對于這幅聖三像的理解。在聖父背后的是房屋。那房屋原是聖經里亞巴郎的帳幕,我們從中可以聯想到將要圓滿的新耶路撒冷聖城:在天主聖三內實現的永恒國度。在聖子耶穌背后的是橡樹,我們從中可以聯想到伊甸園的生命樹,以及耶穌的橡木十字架。伊甸園生命樹上的果實使人獲得身體的不朽(4),而耶穌將使人獲得生命的永恒;因為祂的十字架是新約的生命樹,祂自己是永恒的生命之糧。對此,聖經說,「那些洗凈自己衣服的,是有福的!他們有吃生命樹果的權利,并得由門進入聖城」(默22:14)。在聖神背后的是山,我們由此可以聯想到聖經里的各種山峰:大洪水過后,諾亞的方舟在阿辣辣特山上得救;亞巴郎在摩黎雅山上「信了天主,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羅4:3);梅瑟在西乃山上領受天主的誡命;厄里亞在加爾默羅山上擊敗假先知,在曷勒布山上聽見天主的聲音;聖子耶穌在大博爾山上顯聖容,并且在加而瓦略山的十字架上完成祭獻……。山峰在聖經里,經常是人聆聽天主的旨意,以及獲得救贖和聖化的象征。

針對這幅聖像所描繪的聖經場景,關于那里究竟是天主派遣天使的顯示,還是也有天主自己的顯示,有過一些探討。根據聖經,「三個人」在在瑪默勒橡樹附近顯示給亞巴郎以后,其中的2位去了索多瑪;聖經說,「那兩位使者來到了索多瑪」(創19:1)。在這里,我們至少可以推定其中的2位是天使,即:使者。《思高聖經譯釋版》在解釋這個場景時,將2位之外的另一位留下來與亞巴郎對話者視為天主自己的顯示;聖奧斯定也指出,「有人相信其中有耶穌,因為祂在降生之前,亦可出現,以屬下的物體顯示于人」(5)。不過呢,無論其一是天主自己的顯示,其余是天使的顯示,還是三位都是天使的顯示,對于啟示的意義來說,并無區別。因為「被派之天使的行動,是來自天主;是以天主為第一根本,天使是在天主的權威下行動」(6)。聖多瑪斯援引聖奧斯定的話宣認三位顯示給亞巴郎的都是天使,并且引用聖經的話,「曾有人因此于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希13:2)來說明這一事實。正如天使長辣法耳顯示給多俾亞,并與之來往,舊約時代的天使攝取了身體,將成為新約時代天主聖三的第二位,聖子耶穌攝取人性的象征性表記;因為舊約的一切天使的顯示都指向聖子攝取人性(7),即:「有天主性的位格自立于人性當中」(8)。雖然說,天使之攝取身體,既不是像人的靈魂與身體結合那樣成就于本性,也不是像聖子耶穌攝取人性那樣成就于位格;而是以推動者的資格與形體結合。

聖三像與神學中的天主聖三

天主聖三的三位,依據起源的關系彼此有區別(9)。天主是完全單純的,凡是在天主內者盡是天主的本性本體,所以,關系在受造物當中是不同主體之間依附的存在,而在天主內則是天主本體的自立存在(10);在天主內,關系和本體在實物方面并無不同,關系之間基于對立的功能而有實在的區別。所以,在天主內,關系增加位格為三(11),而本體仍舊是一;3個自立存在的關系正是天主聖三的位格。其中,天主聖父是整個天主性的本源(12);聖父是因理解自己、聖子、聖神和祂的知識所包括的一切,而領悟和孕育出聖言,這「聖言」是第二位聖子(13)。聖父和聖子發出相互的愛,這出發的「愛」是第三位聖神。

在聖三像的畫面中,聖父的外袍呈現金色與粉色的共融,同時,第二位聖子和第三位聖神向祂矚目;這象征著「光榮和權能歸于祂,至于無窮之世」(伯前5:11)。宗徒信經首先宣認天主聖父:「我信全能的天主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用父的名,稱呼天主聖父,表示祂是一切萬有的根源和超越的權威,同時,也表示祂對于天下萬有的慈愛和照顧。我們由此,可以指出把「本源」和「父」的名分歸于聖父(14)的神學觀點。聖多瑪斯說,在天主內有2樣向內的行動:即,理智和意志的行動(15);有別于祂向外行動的創造、救贖和聖化。這2樣行動,前者是聖父發出聖言,即:聖父生聖子,后者是聖父和聖子因互愛而發出聖神。這2樣行動都明確顯示聖父是本源;因為有別的位格出于祂。理智的行動,也就是理解,是存留在理解者內的,理解生成的理念,被稱作言;在天主內,理解者是天主,被理解者則是祂的本體和祂的知識所包括的一切。天主是完全單純的本體,是沒有變化的全面實現。所以,天主的理解與祂永恒的本性和存在是同一的(16)。這就是說,天主的理解不會有從開始到實現的變化,并且這樣的理智行動將通傳祂的本性,卻不會產生分離的本體;因為理解是在理解者內的行動。理智的行動,在受造界與在天主內完全不同,人的理解源于理智機能,因此是處于變化中的,理智機能既不是靈魂的本體,更不是人性本身,因此人的理解就不會通傳人的本性,很顯然,在人內,理解形成的理念或者言,不可能是具有人性的另一個自我。在天主內,理智的行動當中有2個據以識別的關系,分別是發言者聖父,和出發的聖言(17)。由于在天主內理智的行動通傳本性,所以,聖父發出的聖言,就是具有天主性的另一自立存在的位格。同時,由于理念或者言的形成含有孕育而成的意思,所以,聖父發出聖言,就是聖父生聖子。聖奧斯定說:「天主聖父從無始就由自己的性體,生了與自己平等的聖子」(18)。所以,在天主聖三內,一方面由于聖父是天主向內行動的關系的為首者,聖父是整個天主性的本源,另一方面由于聖父生聖子,我們把父性或者父的名分歸于聖父。聖經主要把生者的名分歸于父親(瑪1:1~17),除去瑪利亞生耶穌之外;在受造界當中,所謂生,是生出公共本性中的另一物,這個生或者生育是對于聖父通傳本性的模仿。

在畫面中,象征聖子耶穌的第二位天使的外袍是紫紅色的。它結合畫面上三位環繞的形似祭臺的桌上的聖爵,指出耶穌的君王和司祭的至尊地位;在古代,紫紅布是非常貴重的;堪當穿著紫紅顏色的人,僅限于君王、以及祭獻時的司祭。教理指出,耶穌以其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三重功能,實現了以色列對默西亞的期望(19)。聖爵中的紅色象征聖子耶穌的新約之血以及永恒的祭獻。一條金絲帶位于耶穌的右肩,象征祂聽命至死,完成救贖;并且象征祂在復活以后升了天,坐在聖父的右邊,天使、掌權者和異能者都屈服于祂的權下(伯前3:22)。在聖經當中,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若14:6)。耶穌的宣告,不是與其他宗教比較而來的觀點,也不止是一個排他的象征,而是說明了唯獨屬于祂的事實:有天主性的位格攝取了人性,成為自立于人性當中的人;即: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聖子耶穌從攝取的人性,一并接受了人性從元祖那里因罪招致的局面:苦難和死亡;祂為救贖人類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雖然,死亡分離了祂人性的靈魂和身體,但是,祂的天主性位格以形成因的資格從未與靈魂和身體分離(20)。所以,雖然經過人性的死亡,祂的天主性位格卻重新復合了人性的靈魂與身體,憑借自己復活了;耶穌說「我有權舍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若10:18)。唯獨屬于聖子耶穌的受難并復活的救贖事實,才能使人類因罪而被污損的人性,從與天主隔絕的局面里重新與天主修復關系,甚至達到超越本性的永福當中;只有自立于天主性,同時也自立于人性中的祂,才能在自己的天主性位格里使2個性體的關系重新修復。如此一來,同樣具有人性的屬于祂的眾人,才可以籍著洗禮和同祂相似的死亡與祂結合,然后也籍著同祂相似的復活與祂結合(羅6:5);正如彌撒里宣告的那樣,「籍著基督,攜同基督,在基督內,并聯合聖神……」。基于聖子耶穌與聖父的關系,祂向人啟示天主聖父為父;祂說,「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若14:9)。祂在人內祈禱,稱呼聖父為「我們」的天父,使所有籍著洗禮而屬于祂的人,在祂內堪當聖父的義子義女的名分。人間縱然有最深沉的慈悲,甚至有像亞巴郎祭獻一樣的偉大犧牲,可是,這些來自人的事物絲毫不能用來扭轉人性因罪招致的局面;人憑借自己不能達到超越本性的目的(21)。

在畫面中,第三位天使披著綠色的外袍,象征作為護慰者的聖神,永遠與我們同在。屬于耶穌的人對于信仰的一切認識,都是源于聖父因聖子的名派遣來的聖神;聖經說,「除了天主聖神外,誰也不能明了天主的事」(格前2:11),并且說「除非受聖神感動,也沒有一個能說:『耶穌是主』的」(格前12:3)。甚至就連人向天主祈禱的能力,也是來自聖神的;聖經說,「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嘆息,代我們轉求」(羅8:26)。教理指出,天主聖神是籍著活生生的傳授,即:聖傳,在堅信和祈禱的教會內,教導屬于耶穌的人如何祈禱(22)。正如前文提到的,在今天,當人在教會內察覺到天主是愛,就是察覺到了天主聖三的工作;因為那是「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迦4:6 )。聖子耶穌被聖父派遣是為救贖人類,那么聖神被聖父籍著聖子派遣,就是為了賜予人聖化的恩寵。聖化恩寵使人的理智因信德而有對于天主的領悟,使人的意志因望德和愛德而產生對于天主的渴望和愛。其中,人的理智和意志處于被動和潛能,而聖化恩寵產生的3超德則是能動和實現;所以,人的自由意志雖然可以產生偶然的效果,但是,在超越面的恩寵卻可以使之達成與天主的確定關系。為此,在天主聖三內,恩惠是聖神的特有名稱;指出聖神為聖化人類賜出自己。有些人主張,人憑借亞當留下的沒有被罪完全腐化的原始恩寵和聖德,也能產生對于天主的認識。是的沒錯,但是那只能認識到天主是造物主,而不能認識到天主是聖三(23);人認識后者,只能憑借耶穌的救贖和聖神的被派遣;雖然,不是所有獲得聖化恩寵的人都實際達到了那個目的。亞當的原始恩寵即使在圓滿狀態下,只能使人達到本性的圓滿,就是伊甸園的生活,卻并不能使人與聖子耶穌的救贖相連,固定于善,達到超越本性的有分于天主性體的目的;否則,亞當就不會犯罪了。何況,人類由于亞當犯罪,污損了原始的恩寵,連本性的圓滿都失落了。生活在舊約時期的人,沒有認識耶穌,卻有機會在古聖所里等待(24),最終獲得耶穌的救贖和聖化。但是,生活在新約時期的人并沒有這樣的余地。所以,《普及神學教材》明確摒棄了上面那些人的主張(25)。前面提到彌撒里的宣告,籍著基督,攜同基督,在基督內,「并聯合聖神……」。聖多瑪斯特別把「愛」和「聯合」的名分歸于聖神(26)。他說,聖父和聖子因彼此相愛,而發出相互的愛,即:聖神;他援引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話說,「聖神自己就是愛」。愛,在于愛者的意志傾向于充為被愛者本身,即:在被愛者內;而聯合,則是表示彼此之間的「一」。所以,愛產生聯合。源于天主聖三內的愛和聯合,由于聖神的被派遣,賜予人聖化恩寵,也非常確實的加給了被恩寵重新創造(格后5:17)的人;使人參與到天主聖三的至聖榮福奧跡當中。人在恩寵內獲得聖化,才可以真正愛天主,并且在愛內產生與天主的聯合。這種聯合使人相似于天主;愛使愛者相似于被愛者,聖十字若望說,「愛造成同化與相似」(27)。前面談聖父時已經提及,天主內,理智的行動是聖父生聖子;其中聖父是發言者,聖子是出發的言。那么聖神,就是因天主內意志的行動,即:聖父和聖子彼此相愛,而發出的愛。意志的行動必須基于理智的領悟,所以愛的行動必須基于理解或者言;人在自己身上可以找到與此相似的痕跡:除非用理智先察覺到一物,我們就不會去愛(28)。由此可見,聖神必須是聖父籍著聖子發出,或者共發。曾經有人主張,聖神單獨的發于聖父,有如聖子單獨的發于聖父。如此一來,聖神和聖子2者與聖父的關系會成為一個關系,就消除了2者的區別。為此,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援引《君士坦丁堡信經》的「祂由聖父聖子所共發」,摒棄了上面的主張。

傳統時代的藝術元素和默觀祈禱,對于認識天主聖三的意義

正如13至16世紀曾經引領人類認知朝向天主的無比深邃的士林神學,這幅15世紀的天主聖三像,還有其它傳統時代的許多聖像都會非常深刻,且全面的帶出基督徒在天主內生活的聯系;雖然,這聯系往往需要人在天主面前的默觀祈禱和獨處中找到。這樣的聯系可以配合天主推動人完成的祈禱,使人在心靈中籍著聖化恩寵,看見那不可見的天主(29),并且與賜予永生的祂緊密結合。這樣的聯系也可以透過知識和藝術的元素,給人呈現出共融于天主聖三奧秘中的偉大聖徒們的生活軌跡。從中,我們可以看見曾經在海邊思考天主聖三時遇到天使顯現的聖奧斯定,也可以聯想到天使環繞著聖多瑪斯在會院長廊上踱步,伴隨著他無比精微的闡釋了天主聖三的關系,并且伴隨著他完成了那部曾經與聖經一起被置于特利騰大公會議席上的不朽巨著。我們必須承認,那個傳統時代的神學和聖像,真正使知識和藝術在人與天主聖三的共融中獲得了完美的實現,絕不止于人憑借感官識別到的元素。我們也必須承認,18世紀以來人類引以為傲的現代哲學和藝術,無論黑格爾的精神流變觀點,還是康德的先驗理性(對應神學上的自然理性之光),或者各類藝術表現型式,多數都只是摘取了傳統時代的士林神學的局部。現代人擴張那些局部元素,使之成為自己短暫生涯中著書立說和功成名就的素材,卻排除了傳統時代朝向天主聖三的倫理生活和默觀祈禱,最終造成了認知的平庸和紊亂。這導致了現代社會逐漸把生活的根基從朝向天主的超性倫理那里挪開,放在了滿足感官需求的科技和經濟運用當中。

基督徒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需要隨時發現源于天主聖三的恩寵是形成生活的第一現實。一個人,只有越來越多的籍著聖化恩寵在理智上成就的信德來領悟天主,才能進一步獲得在意志上成就的望德和愛德;然后,他才能真正實現在天主的愛內的生活。這樣的與聖化恩寵合作的生活,唯有依靠聖經里的瑪爾大的妹妹那樣在耶穌面前恒久的默觀祈禱作為成就的途徑。聖奧斯定認為,雖然瑪爾大的行動是偉大的,但是她妹妹的默觀祈禱是更好的(30);因為耶穌說,「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路10:41)。青年教理說,祈禱是天主籍著祈禱恩賜給人的禮物。傳統時代的默觀祈禱,就是從人內心的深處,耶穌在聖三的聯合中向聖父說話(31),正像聖子耶穌在我們內稱呼聖父為「我們」的天父;祂作為我們祈禱的大司祭,在我們內祈禱(32),同時又是垂聽我們的天主。然而,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籍著祈禱與天主合作時,「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嘆息,代我們轉求」(羅8:26)。所以,人在默觀祈禱中不是聽自己說話,而是靜下心來等待,直到聽見天主聖三在愛內的互動為止。朝向天主聖三的默觀祈禱是這樣的一種媒介:它超越人的語言和行動,不止使人真正結合于天主,也能產生在天主聖三內聯合所有人的力量;天主賜給人的默觀祈禱,曾經使足不出會院的聖女小德蘭成為傳教的主保,甚至成為教會僅有的4位女聖師之一,給后世樹立了真正的傳教典范。

在注重人文觀念的現代社會里,人們經常會把人性感官支配的情感看做與天主往來的活潑呈現。然而事實上,這樣的情感對于人朝向天主的生活不會產生實際的意義。它只會使人的靈魂在情緒和偶然見解當中游蕩;使人把天主聖三視為遙不可及的抽象事物,然后拼命事奉著自己的心智塑造出來的被當作是真理的其它事物。因為感官不止不會使人達到超性的層面,甚至會造成本性的失落;就像人類元祖在伊甸園里生活的結局。教會里默觀祈禱的大師,聖十字若望認為,貪戀世物的欲望就居住在人的感官部分(33),信德不在感官所及的領域內(34),愛德要求我們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人要滿全愛德的命令,除非斷絕對萬物的情感,完全專注于天主(35)。聖多瑪斯宣稱,在天主聖三內生活的秩序,應該首先是聖化恩寵使人的理性服從天主,然后是身體的感官服從理性(36);

基督徒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和媒體高度膨脹的時代,想要加深在天主聖三內的奧秘經驗,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缺少時間,而是網絡和媒體的信息結構本身!人們誤以為網絡上充盈的信仰內容可以改善自己與天主的關系,卻不知道網絡和媒體里碎片化的信息模式早已毀掉了人在傳統時期養成的嚴肅而持續的閱讀習慣,也深重的沖淡了人在默觀祈禱中與天主往來的經驗。所以,是時候起身,重新回到天主聖三的榮福奧秘當中;這個時代的基督徒,應該拿出勇氣,高舉厄里亞在加爾默羅山上激烈如火的精神,以及他在曷勒布山上聆聽天主的默觀祈禱的能力,重新找回傳統士林神學時期從會院一直到地緣結構的注重祈禱和閱讀的倫理氛圍,依靠在天主聖三內的生活來修復并且提升人類的本性和品位。

注:
(1):教理260號。
(2):教理237號。
(3):同上。
(4):聖奧斯定在《舊約及新約問題》第19題說,「吃用生命樹能防止身體腐朽」。
(5):《天主之城》第16卷29章。
(6):神學大全3冊112題1節,正解,第3段。
(7):神學大全2冊51題2節,釋疑1。
(8):神學大全13冊24題1節,釋疑2,第3段。
(9):神學大全1冊39題1節,正解,第3段。
(10):神學大全1冊28題2節,正解,第4段。
(11):神學大全1冊39題1節,正解,第2~3段。
(12):神學大全1冊39題5節,釋疑6。
(13):神學大全1冊34題1節,釋疑3。
(14):神學大全1冊33題1~2節,正解。
(15):神學大全1冊27題3節,正解。
(16):神學大全1冊27題2節,正解,第3段。
(17):神學大全1冊32題3節,正解,第3段;釋疑2。
(18):神學大全1冊41題3節,反之。
(19):教理436號。
(20):神學大全14冊50題6節,正解,第2段;神學大全14冊50題2節,釋疑3。
(21):神學大全6冊109題5節,正解。
(22):教理2650號。
(23):《天主教信理神學》(奧脫)上,引論,第2頁,引用自然神學和啟示神學的區別,指出前者只能認識天主是造物主,后者認識天主聖三。
(24):《天主教信理神學》(奧脫)上,第3編,第2部,第3章,第12節。
(25):《普及神學教材》基本神學(二 )205頁,指出先驗人學和「匿名基督徒」觀點,「不能符合聖經原來的含義」。
(26):神學大全1冊39題8節,正解第6段;27題1節主題。
(27):《攀登加爾默羅山》1卷4章,3~4節。
(28):神學大全1冊36題2節,正解,第3段。
(29):《攀登加爾默羅山》2卷23章,2~3節。
(30):《天主教靈修學史》90頁引用聖奧斯定的講道集,179篇。
(31):《天主教青年教理》496號,「祈禱就是從我內心深處,天主自己向天主說話」。
(32):教理,2749號。
(33):《攀登加爾默羅山》1卷11章,2節。
(34):《攀登加爾默羅山》1卷3章,3節。
(35):《攀登加爾默羅山》2卷6章,4節。
(36):神學大全3冊95題1節,正解。